<cite id="x1dnd"><video id="x1dnd"></video></cite>
<cite id="x1dnd"><video id="x1dnd"></video></cite><var id="x1dnd"><video id="x1dnd"><listing id="x1dnd"></listing></video></var>
<var id="x1dnd"></var>
<var id="x1dnd"></var>
<cite id="x1dnd"></cite>
<ins id="x1dnd"><noframes id="x1dnd">
<cite id="x1dnd"></cite>
<menuitem id="x1dnd"></menuitem>
<var id="x1dnd"></var>
<cite id="x1dnd"><video id="x1dnd"></video></cite><var id="x1dnd"><video id="x1dnd"><thead id="x1dnd"></thead></video></var>
<var id="x1dnd"></var>
<menuitem id="x1dnd"><i id="x1dnd"></i></menuitem>
<var id="x1dnd"></var>
<cite id="x1dnd"><video id="x1dnd"><thead id="x1dnd"></thead></video></cite>
<var id="x1dnd"></var>
<menuitem id="x1dnd"></menuitem>
<var id="x1dnd"></var><menuitem id="x1dnd"><video id="x1dnd"><menuitem id="x1dnd"></menuitem></video></menuitem>

央廣中國之聲《聽見新時代核工業》(3):全國低碳日丨核電如何助力我國能源結構綠色低碳轉型?

發布時間:2023-07-13 信息來源:

  https://content-static.cctvnews.cctv.com/snow-book/index.html?item_id=13681682306600647341&t=2023-07-12%2015%3A05%3A18&toc_style_id=feeds_default&track_id=EC797D7C-A083-4879-ADA3-3CEE1D80554B_710842893244&share_to=wechat

  

  7月12日是全國低碳日。作為一種公認的“穩定電源”,核電的優點是發電穩定可靠,同時,核電清潔低碳的優勢明顯,度電碳排放量低于光伏發電、與風電相當。據測算,全球核電已累計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超過850億噸。今年截至6月30日,中國核電累計商運發電量達1008.27億千瓦時,同比增長5.83%。自2015年5月全球首臺機組落地福建福清以來,我國自主三代核電“華龍一號”機組建設已成“遍地開花”之勢;同時,全球首個陸上商用模塊化小堆“玲龍一號”的建設也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其反應堆壓力容器和蒸汽發生器組合設備模塊,即將從遼寧大連發運,并于近期完成吊裝。積極安全有序發展核電,如何助力我國能源結構實現綠色低碳轉型?

  “玲龍一號”全球首堆將迎新進展

  最近幾天,在中核集團海南昌江核電現場,頂著30多度的高溫,各方人員、車輛在緊張、有序地忙碌著。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副院長唐傳寶介紹,作為繼“華龍一號”之后中核集團又一自主創新重大成果,“玲龍一號”的壓力容器和蒸汽發生器組合設備模塊吊裝作業即將于本月進行。這一步,相當于給這個全球首個陸上商用模塊化小堆裝上“玲龍之心”。

  唐傳寶:反應堆壓力容器和蒸汽發生器是核電站的核心設備,被譽為壓水堆核電站的“心”和“肺”,對核電站的安全、穩定運行,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模塊化建設的一體化反應堆,“玲龍一號”反應堆壓力容器和蒸汽發生器是首個“心+肺”集成設備模塊,并且首次把現場焊接工作轉移到工廠進行,目前我們正在為本月下旬的現場吊裝工作做準備。

  

  如果說“華龍一號”這樣的百萬千瓦級核電站是“家用臺式電腦”,包括顯示器、主機、鍵盤等等部件,那么“玲龍一號”這樣的小堆,就可以看作“筆記本電腦”,它的顯示器、主機、鍵盤等都集中在一起;并且用途廣泛,可應用于核能發電、工業工藝蒸汽、區域供熱、海水淡化等各個領域。唐傳寶表示,“玲龍一號”建成后年發電量可達10億千瓦時,滿足52.6萬戶家庭生活所需;它的推廣應用可以大大減少我國化石能源的消耗、促進節能減排。

  唐傳寶:每臺“玲龍一號”機組每年相當于減少二氧化碳排放88萬噸,相當于植樹造林750萬棵。面向我國“2030碳達峰,2060碳中和”的目標和積極、安全、有序發展核電的要求,這種模塊化多用途小堆將實現多場景應用,提供連續、穩定的清潔綠色能源,助力我國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和優化能源結構調整。

  每年500億度清潔低碳電能,從何而來?

  而作為“玲龍一號”的“大哥”,“華龍一號”示范工程全面建成投運已一年有余。今年5月,我國自主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全球首堆示范工程——中核集團福清核電5、6號機組通過竣工驗收。中核集團福清核電二廠廠長林衛峰介紹,這兩臺機組的年發電量達200億千瓦時,相當于每年減少標準煤消耗624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632萬噸,植樹造林1.4億棵,經濟、社會和環保效應顯著。

  

  林衛峰:福清核電項目一次性規劃連續建設6臺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機組。目前,1-6號機組已經全部建成投產,每年可提供清潔低碳電能達500億度,成為推進“雙碳”目標的助推器。同時,“華龍一號”在建設中構建了多級一體化綠色建造管理體系,以及在“節材、節水、節地、節能、環保”等方面取得了良好建造成效,已形成了一套可復制的標準化項目管理體系,為全球提供了發展三代核電的中國方案和中國經驗。

  現代信息技術如何賦能核電站建設?

  說到建筑施工階段的節能降碳,遼寧徐大堡核電站也有發言權。當下,徐大堡核電站3、4號機組正處于施工高峰期。中核二二徐大堡項目總經理柯松介紹,項目建設過程中,設計施工團隊不斷推進技術、工藝、裝備創新,大力開展智慧工地建設,著力推廣“模塊化施工”,打造“智慧”工程。

  

  柯松:核電站的建設是相當復雜和宏大的工程,需要很多專業與技術工種協調配合,并且為了保證安全萬無一失,要嚴格對照標準進行。現在的土建施工包括后期安裝調試階段和以前大不一樣了。我們搭建了項目部智慧工程管理平臺,利用物聯網、人工智能、BIM、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提高了項目建造過程的數字化、可視化、智慧化、精細化管理水平,做到對項目安全、質量、進度、成本及現場重要施工環節的實時監測與控制。

  據了解,徐大堡核電3、4號機組投入使用后,預計年發電量達180億千瓦時以上,相當于年節約燃煤量約600萬噸,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600萬噸。

  核能如何助力新型能源體系建設?

  中核戰略規劃研究總院科技帶頭人高彬介紹,能源領域的碳排放是我國二氧化碳主要的排放源之一,其中電力行業又占到整個能源領域碳排放的41%;因此,推動能源消費和生產革命、加快能源結構轉型,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對實現“雙碳”目標尤為重要。

  高彬:核能發電過程不產生溫室氣體排放,一臺百萬千瓦級的核電機組全年發電量接近80億度,與相同等級的燃煤機組相比,等效減少二氧化碳排放640萬噸。從不同電源品種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強度來比較,核能發電的碳排放強度與水電、風電相當,低于光伏發電;同時核能發電也不產生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其他大氣污染物,清潔低碳優勢十分明顯。

  

  高彬表示,核電在安全性、高效性和穩定性上具有優勢,通過與可再生能源協調配合,確保能源電力安全穩定供應。此外,核能除了生產電力外,還可以實現城市供暖、工業供汽、海水淡化、核能制氫等多場景綜合應用,為我國能源結構低碳轉型提供重要支撐。

  高彬:隨著我國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的不斷推進,風光等新能源在我國電力系統中的比例持續上升。核電可以承擔電網的基本負荷,具有持續穩定供電的優勢,核電與風光等新能源互為補充、協同發展,可以有效支撐大規模新能源上網消納,在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核能還可以實現多用途、多場景利用,像我們現在在秦山、海陽核電基地周邊,已經實現了核能供暖;田灣核電站正在建設我國首個工業用途的核能供汽工程。未來核能還可以跟石化、鋼鐵等高耗能行業耦合發展,為高耗能行業提供清潔能源替代方案。未來,核能的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價值將進一步凸顯,更好地助力我國“雙碳”目標的實現。

鸡鸡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