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e id="x1dnd"><video id="x1dnd"></video></cite>
<cite id="x1dnd"><video id="x1dnd"></video></cite><var id="x1dnd"><video id="x1dnd"><listing id="x1dnd"></listing></video></var>
<var id="x1dnd"></var>
<var id="x1dnd"></var>
<cite id="x1dnd"></cite>
<ins id="x1dnd"><noframes id="x1dnd">
<cite id="x1dnd"></cite>
<menuitem id="x1dnd"></menuitem>
<var id="x1dnd"></var>
<cite id="x1dnd"><video id="x1dnd"></video></cite><var id="x1dnd"><video id="x1dnd"><thead id="x1dnd"></thead></video></var>
<var id="x1dnd"></var>
<menuitem id="x1dnd"><i id="x1dnd"></i></menuitem>
<var id="x1dnd"></var>
<cite id="x1dnd"><video id="x1dnd"><thead id="x1dnd"></thead></video></cite>
<var id="x1dnd"></var>
<menuitem id="x1dnd"></menuitem>
<var id="x1dnd"></var><menuitem id="x1dnd"><video id="x1dnd"><menuitem id="x1dnd"></menuitem></video></menuitem>

鄉村振興看中核 | 撼天動地!旱天嶺變靚了

發布時間:2023-07-31 信息來源:

 640 (17)

  旱天嶺村“村如其名”,屬于寧夏回族自治區同心縣河西鎮,是中部干旱帶上一個海拔1500米缺水少雨極度干旱的村莊。靠著灌溉工程,這里吃上了黃河水,2000多名村民從山溝里搬遷至此。2018年,中核集團開始派出駐村第一書記,作為重點幫扶村的旱天嶺村自此被注入發展的核動力。

  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中核集團聯合縣政府向這個移民村投資超1億元,先后實施水源連通、人居環境整治、牧草園種植等十項工程,共建“高質量發展鄉村振興示范村”。

640 (19)

  丁建華今年60多歲,當了十幾年的村黨支部書記。特別是在移民搬遷到旱天嶺后,與中核集團駐村工作隊一起摸爬滾打,已經對鄉村振興有了不一樣的理解,在他看來,旱天嶺確實可以稱得上是“撼天嶺”。

  自從丁建華2020年從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帶回全國脫貧攻堅奮進獎后,旱天嶺村的村民們就興奮不已,村里不少鄉親也表達了希望改村名的想法。

  “旱天嶺這些年的發展,真是撼天動地。”成思新是中核集團派駐旱天嶺的駐村第一書記,他認為丁建華一字之改,把過去那股悲苦勁全掃光了,對未來是充滿了豪情和自信。

  撼天!讓旱天嶺冬暖夏涼

  旱天嶺不僅旱,冬天也格外的寒冷。每到入冬和開春,村民馬永俊的外孫女就在外地不愿意回來。

  丁建華介紹,一到入冬,家家戶戶買煤炭,每天都要燒火爐、倒煤渣、通煙道,不僅屋子里溫度不高、灰塵遍地,還一不小心會有煤氣中毒的風險。“村里年輕人都不愿意冬天回來,不少患有呼吸道疾病的老人在寒冷干燥的冬天也容易犯病。”

640 (20)

  但在2022年冬天,這個問題在旱天嶺村得到了改變。

  時間回到2022年的小寒時節,旱天嶺村,戶外冷到零下15攝氏度,滴水成冰。

  和往年不一樣,村民馬永俊、馬紅霞、馬其華等家里沒再燒炭取暖,用的是取之不盡的天光和地熱,這些清潔能源被制成暖風后從空調掛機里吹出來。走進村民家中,融融暖意撲面而來,溫度計顯示,室內溫度20℃。

  走進馬永俊家,記者們遇到了他的外孫女,去年寒假她就住在姥爺家“比燒炭暖和得多,能拿遙控器調溫度,沒了煙熏火燎,也不怕一氧化碳中毒,期間沒有發生任何故障。去年冬天農屋溫度都趕上了燒暖氣的大學宿舍,真是想不到!現在夏天了,屋子通過這個系統在制冷,夏天不覺得熱,真的感謝黨委政府和中核集團對我們的關懷。”

640 (21)

  實現如此供暖效果的是一套中核集團“不耗能”“零碳排放”的黑科技設備。據中核集團技術人員介紹,這套裝備的技術路線名為‘地熱+PVT(光伏和光熱)’,通過打出150米深的地埋孔,并在村民院中或屋頂裝太陽能集熱器,將地熱和光熱提取轉換為室內的熱量。設備冬天從地下取熱,在夏天就可以把光熱循環到地下,同時繼續為室內制冷。裝一套設備就能實現“冬天暖氣+夏天空調”的雙重效果,這一技術應用開全國之先河。

  “這個項目可以講是中核集團技術優勢與鄉村振興責任結合的典范,我們的幫扶干部聯合集團公司其他單位共同攻關研發了這套全新的“天光+地熱”供暖系統,設計使用壽命長達25年。”據中核集團派駐同心縣掛職幫扶干部、同心縣委常委、副縣長王義偉王義偉介紹,2022年秋季以來,中核集團與旱天嶺村投資180萬元,配套53萬元政府補貼,在旱天嶺村推廣“地熱+PVT”零碳供暖示范項目,優先為100戶老年人家庭無償安裝。截至目前,旱天嶺村已有100戶居民用上“地熱+PVT”零碳供暖。“下一步,我們要打造全區的零碳示范村。”

640 (21)

  那相比煤炭取暖,這個系統的費用貴不貴?畢竟,冬暖夏涼不僅要實用,還要實惠。

  在馬永俊家,老人給記者們算了一筆賬:一個月電費,他家只花了不到200元。一個供暖季按5個月計算,也才不到1000元。往年燒炭過冬,可要至少花2000元。“聽村里說,中核集團還在向縣里申請清潔能源供暖錯峰電價,一旦獲準,我們的電費還會更低。”

  丁建華說,旱天嶺“地熱+PVT”零碳供暖示范項目運轉良好,用戶反響熱烈,中核集團配合寧夏回族自治區清潔供暖示范要求,未來還要在同心縣、固原市原州區的5個村莊繼續推廣,惠及那里的人家。

  動地!讓旱天嶺變成“風水寶地”

  丁建華一直記得,2011年2000多名群眾從預旺、河西等鄉鎮搬遷到旱天嶺時,有一半多是貧困戶,不少人都覺得旱天嶺真苦。

  但在2020年9月,旱天嶺將村集體賺來的105萬元分紅,家家有份。村民馬力貴家分到1800元現金后,他直夸“搬到了好地方”。“合作社聚攏了鄉親們的精氣神,讓大家嘗到了甜頭。”丁建華說,從此大伙抱成了團,安居新村子,甩掉窮帽子,信心更足。

640 (22)

  丁建華口中的股份經濟合作社指的是中核集團援建的高質量發展鄉村振興示范園區。按照規劃,這個示范園區將集養殖、苜蓿等牧草種植、旱作經濟作物種植、清潔能源綜合利用等多種產業。

  養殖業是中核集團和旱天嶺推動實施的首個項目。自2017年以來,“中核集團+黨支部+村集體經濟組織+建檔立卡貧困戶”產業扶貧模式逐漸形成。如今,這個規模達800頭牛的養殖基地,不僅讓旱天嶺村全體村民受益,還輻射帶動同富、李沿子等村8個村集體經濟發展。目前,旱天嶺村成為同心縣首個建成的村集體“千頭肉牛養殖基地”。

  據王義偉介紹,村民年收入現在已經達到人均1萬多,日子過得越來越好,不少考出去的大學生在畢業后也開始在琢磨返回家鄉干一番事業。

  “90后”馬曉就是考出旱天嶺村、又回到家鄉創業的第一位大學生。在中核集團探索國企管理助推村集體經濟發展新模式,設立中核集團旱天嶺村產業振興幫扶基地、成立旱天嶺生態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后,他通過鄉鎮黨委選拔應聘回村擔任這個公司的總經理,負責村集體產業管理工作。每天一大早,馬曉就來到牛圈,檢查牛舍清掃、喂食情況,觀察每頭牛的生長發育情況,不斷根據養殖周期調整飼料配比,一頭頭肉牛在他的精心飼養下毛色靚麗、膘肥體壯。他和中核集團駐村干部正在謀劃將旱天嶺的優質牛肉產品化,希望盡快讓中核集團品嘗到“自家的綠色農產品”。忙完養殖場,馬曉就要去打理旁邊1000畝的生態種植園,安排噴灌、除草、剪枝、施肥等田間管理,忙得不亦樂乎。這是在原來荒廢土地上新開發的600畝的苜蓿、100畝葡萄和200多畝的吊干杏,逐步探索旱天嶺“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之路。

  “剛回來時,不少人問我,你一個大學生要回村里養牛、種地,會不會不值?”在養殖場,記者見到了正在牛場工作的馬曉,曬得黝黑的小伙子一見面搓了搓手,似乎不好意思握手。但記者發現,他眼睛有神,談到自己的工作整個人散發著自信。對于值不值這個問題,馬曉的回答很“90”后:現在不想值不值,干就是了,未來肯定值!

  從養殖牛場走出來,馬曉帶著我們走進了旱天嶺村,實地觀看了中核匯能投資鄉村振興分布式光伏,以及苜蓿種植地、葡萄園和正在推進建設的“中核科技小院”,感受了鄉村振興點靚旱天嶺的新容顏。

640 (23)

  據馬曉介紹,現在只有從高空才能把旱天嶺村的“美色”一眼看到底。借助無人機的俯瞰視角,肉牛的黑色、光伏的銀色、苜蓿的綠色、新民宅院子的紅色……一個個產業和民生項目的顏色,極大地改變了移民開發前的單調黃色。

  “這兩年,中核集團和同心縣陸續投入近1億元,在村里實施了人居環境綜合整治、生活污水管網鋪設、清潔能源供熱、巷道改造提升等多個重點項目,一個‘產業興旺、生態綠色、清潔環保、鄉風文明、治理有效、富民增收’的現代化美麗鄉村正展現在我們眼前。”丁建華說。

  旱天嶺村的變遷,不僅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縮影,更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最新實踐。成思新說,等下半年這些鄉村振興項目都干成了,全村又會發生大變樣,到時“撼天嶺”就叫得更響了。

  枸杞紅了,日子火了

  和旱天嶺的山溝地貌不同,寧夏吳忠市同心縣菊花臺莊園枸杞種植地就坐落在一片平地上。

640 (24)

  離開旱天嶺,大約15分鐘車程,我們走進了菊花臺,映入眼簾的首先就是一幅農戶們摘枸杞的畫面。

  據了解,同心縣位于寧夏中部干旱帶核心區,縣內山脈縱橫交錯,很多區域為原始未開發土地。為響應國家號召,寧夏菊花臺莊園枸杞種植有限公司以產業脫貧、鄉村振興為主攻方向,建設1萬畝有機枸杞標準化生產基地,1萬平米枸杞制干和枸杞加工車間,將菊花臺村和旱天嶺村兩個生態移民及周邊農民轉化為枸杞產業工人,讓當地農民群眾就近務工成為現實。

640 (25)

  同時,該公司將枸杞種植、研發、加工、營銷、生態觀光五個方面融合發展,建設現代枸杞農業產業園,布局枸杞產業現代化示范區,以標準化、規模化種出優質寧夏有機枸杞,持續推進企業發展和農戶收入。寧夏菊花臺莊園枸杞種植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國民介紹,從春季到冬季從事修剪、抹芽、鋤草、施肥、植保等日常農事作業人員穩定在200多人。菊花臺枸杞種植基地每年用工量達到30萬人次,枸杞采摘期間日用工量3500人左右,工人每天的收入達到200元左右。

  “現在離家這么近,一年四季都能工作掙錢,不用擔心沒有生活來源了,真的非常高興。”種植園內一位來自旱天嶺的打工村民告訴記者。

  中核人對該種植基地的枸杞也并不陌生。在很多單位的食堂貨架上,都有這個基地生產的枸杞產品。

640 (26)

  “中核集團一方面通過‘科技小院’提供了資金作為技術研發,另一方面發動全集團優勢開展消費扶貧,還幫我們通過電商進行銷售。2022年,光中核集團購買或推動銷售就達到了2000萬元。”劉國民告訴記者,有了中核集團的支持,我會放心在這里干!(策劃:中核集團宣傳文化中心/作者:段新瑞/攝影:楊子康/部分資料來源:同心縣委縣政府、寧夏日報等)

鸡鸡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