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e id="x1dnd"><video id="x1dnd"></video></cite>
<cite id="x1dnd"><video id="x1dnd"></video></cite><var id="x1dnd"><video id="x1dnd"><listing id="x1dnd"></listing></video></var>
<var id="x1dnd"></var>
<var id="x1dnd"></var>
<cite id="x1dnd"></cite>
<ins id="x1dnd"><noframes id="x1dnd">
<cite id="x1dnd"></cite>
<menuitem id="x1dnd"></menuitem>
<var id="x1dnd"></var>
<cite id="x1dnd"><video id="x1dnd"></video></cite><var id="x1dnd"><video id="x1dnd"><thead id="x1dnd"></thead></video></var>
<var id="x1dnd"></var>
<menuitem id="x1dnd"><i id="x1dnd"></i></menuitem>
<var id="x1dnd"></var>
<cite id="x1dnd"><video id="x1dnd"><thead id="x1dnd"></thead></video></cite>
<var id="x1dnd"></var>
<menuitem id="x1dnd"></menuitem>
<var id="x1dnd"></var><menuitem id="x1dnd"><video id="x1dnd"><menuitem id="x1dnd"></menuitem></video></menuitem>

環球網:紅云沖天照九霄——將“兩彈一星”精神鐫刻在祖國大地上

發布時間:2021-12-07 信息來源: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6月23日至26日,“追尋先烈足跡——青海站”線下走訪活動走進西寧市烈士陵園、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兩彈一星”理想信念教育學院展館、緬懷廳、紀念碑、221基地(1分廠、6分廠、上星站)、青海美術館等地,感受西路軍不畏艱險、浴血奮戰的英雄主義氣概、聆聽“兩彈一星”精神永放光芒宣講報告、以及傳承歷史、立足當下的新青海精神。

  革命理想高于天

55f7afc31f5dc7f4598670859326509au5

  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

  祁連山脈,書不盡鐵骨忠心,戈壁黃沙,掩不住先烈英名。無論是前期征戰歷程,還是后期逆境磨礪,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以堅定非凡的意志、憑信仰的力量書寫了撼天動地的壯麗詩篇。

a9efbeb85d804978515f39983b98166bu1-2

  紅軍西路軍烈士雕塑

  “巍巍峨峨祁連山,風刀血劍裂骨寒。紅旗指出峰讓路,戰士刀頭血未干。”2019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甘肅考察時,回顧了西路軍英勇奮戰、血染祁連山的悲壯歷程,深刻指出:“西路軍不畏艱險、浴血奮戰的英雄主義氣概,為黨為人民英勇獻身的精神,同長征精神一脈相承,是中國共產黨人紅色基因和中華民族寶貴精神財富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要講好黨的故事,講好紅軍的故事,講好西路軍的故事,把紅色基因傳承好。”

  在西路軍紀念館內,一份份帶有斑駁印記的文件、一把把帶著彈痕的武器,遺留著當年戰場硝煙。鳳凰山下,南川河畔,圓拱形的花崗巖墓旁擺滿的鮮花,寄托著人們的悼念與追思。歷史在這里閃光,精神在這里傳承,紅西路軍艱苦卓絕、英勇奮斗的歷程,是一代中國共產黨人為實現民族獨立、國家富強這一崇高理想而不懈奮斗的縮影,詮釋了理想信念從來都是一個人、一個民族最寶貴的精神力量,這些為革命事業舍生忘死、前赴后繼的先烈,終將為黨和人民所銘記感念。

  偉大事業孕育偉大精神

  “兩彈一星”理想信念教育學院緬懷廳莊嚴肅穆,在壯烈低回的樂曲中,眾人手執菊花,深鞠三躬,緬懷默默奉獻、以身許國的先烈,與我們同行的221離退休老前輩望著緬懷墻,不禁掩面,淚飛化作傾盆雨,而廳外此刻正是雨落蕭蕭,即使是六月,在海拔三千米的青海海北州地區,也如同深秋。很難想象,當年的先輩們是何等的豪情與毅力,在面對平均海拔3200米的高寒缺氧艱苦環境中,堅持“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在緬懷廳不遠處,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制基地紀念碑矗立,成為先輩們在廣袤無垠的高原上構筑精神高地的見證。

28a8011d3087b4b8c22c76eebb862c2bu1

  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制基地紀念碑

  六月,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的金銀灘草原碧野千里,這里是作曲家王洛賓筆下“遙遠的地方”:一望無際的草原、牛羊成群的牧場,這般游牧風情不知引得多少人駐足而觀,曾經卻神秘地消失在了地圖上。

  新中國成立后美國屢屢揮動核大棒威脅中國, 面對西方核壟斷、核訛詐的威脅,黨中央高瞻遠矚,果斷作出研制“兩彈一星”的戰略決策。所謂“兩彈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彈、導彈和人造衛星。“兩彈”中的一彈是原子彈,后來演變為原子彈和氫彈的合稱;另一彈是指導彈。“一星”則是人造地球衛星。

  于是,1958年的冬天,金銀灘草原上演了一幕史詩般的遷徙。這一年,金銀灘草原1279戶6700余名農牧民備鞍打馬,為了核事業,無償地讓出了世居之地。從此,草原千百年的沉寂被打破,金銀灘從中國地圖上神秘地消失了36年。也就在同年,來自全國各地的技術人員來到此地,以三頂帳篷起家,挖土方、蓋廠房、修鐵路,建立了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制基地,對外稱“國營221廠”,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第一顆氫彈均誕生于此,故這里被譽為中國原子城。

  我國的原子能事業就在艱苦條件下正式啟動。在221建設初期,面對平均海拔3200米、一年有八九個月要穿棉衣的高寒缺氧艱苦環境,建設者們沒有嚇退叫苦,而是充滿戰高斗寒的豪情,同勞共作,”頭頂烈日,明月作營帳,饑餐沙礫飯,笑談渴飲苦水漿。“大批歸國精英與國內科技骨干也響應黨和國家的召喚,懷著強烈的愛國情感,奔赴核工業建設和核武器研制第一線。據報告,當時僅核武器研究所里,就有將近一半的人因為營養不良患上了浮腫病,還有不少人肝功能指標不正常。因為長時間的饑餓和超負荷工作,他們大都身形消瘦,卻都擰著一股精氣神,他們在金銀灘草原上用青春、熱血和聰明才智譜寫了一部“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立根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登攀”的壯麗史詩。

  王淦昌、郭永懷、鄧稼先、于敏……金銀灘草原見證了無數功勛者的事跡,從事核武器開發的中國科研專家與221基地初期創業者們宛若歌曲《在那遙遠的地方》中心懷滿腔愛意孜孜求索的少年,用無比的熱忱和無私的奉獻靜待著原子彈的出世。

bb16c61c10dfbb2f7df889d82aa719c7u1

  221基地的上星站

  原野空曠,兩排鋼筋混凝土立柱,矗立在長滿銹跡的鐵軌旁,斑駁而滄桑,這個草原深處鮮為人知的站點便是221基地的上星站,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和第一顆氫彈就從這里啟程。1964年9月,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在221基地二分廠組裝完畢后,在這個草原深處的小小站臺,搭載零次列車運往羅布泊。歷時81小時38分鐘的跋山涉水,安全抵達了羅布泊國家核試驗場。

  作為221廠最核心的廠區之一,“上星站”此后還將我國第一顆氫彈及多種型號的核產品,運往核試驗場和它所裝配的部隊。當“國營221廠”完成它的歷史使命,緩緩落下莊嚴而神秘的帷幕,“上星站”也退出歷史的舞臺。如今的“上星站”還保留著昔日的火車及貨運塔,蜿蜒的鐵軌在雜草叢生中向遠方蔓延。

  1964年10月16日主控站技術人員按下決定歷史的電鈕。在倒計時從十到零順序跳動過后,15時,強光閃亮,天地轟鳴,巨大的蘑菇云翻滾而起,直上藍天,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在羅布泊試爆成功。這一聲震天巨響,也在面向世界莊嚴宣告:中國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打破了超級大國的核壟斷。兩年零八個月后,1967年6月17日,中國第一顆氫彈在西部地區上空爆炸成功。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到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邁出這一步,美國用了七年多,蘇聯用了六年。1984年,第二代核武器試驗取得成功后,時任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長的鄧稼先滿懷豪情寫下“紅云沖天照九霄,千鈞核力動地搖。二十年來勇攀后,二代輕舟已過橋”。

  1958年7月15日,中央批準221基地選址,1995年5月15日,221基地全面退役,金銀灘草原重歸寧靜,牛羊遍地,牧歌悠揚。昔日守衛森嚴的軍事禁地,也揭開神秘的面紗,迎來了四海賓客。

4cf3466bad2e0e94cf8d9c7337391947u1

  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制基地舊址

  浩然天地間,精神的力量亙古長存。老一輩221人、和工業人和我國老一輩科技工作者共同孕育的“兩彈一星”精神已凝結成一種自強不息的民族品質,激發億萬中華兒女勇攀高峰。正是在這一精神的驅動下,一代代科技工作者前仆后繼、追星攬月,把青春融進了祖國蔚藍的天空,牧云瞰日,把壯志雄心書寫在祖國的大江大河。

  新青海精神高地

f3b65d2f1cd3560d0099e5234154b60eu1

  青海美術館的“新青海精神高地”主題教育展館

  青海,既是海拔高地,更是精神高地。在這里仰望星空,幽冥深邃,星光熠熠;俯瞰大地,昆侖雄渾,蜿蜒千里。一代代建設者扎根高原大地,志存高遠,創造了一個個感天動地的人間奇跡。2019年,“新青海精神高地”主題教育展館開始在青海美術館面向公眾開放,展館分設“兩彈一星”奉獻精神、慕生忠開路精神、尕布龍赤子精神、玉樹抗震救災奮斗精神、可可西里堅守精神和永不落幕的精神之光等展區。

  翻開青海建設的歷史畫卷,面對雪域高原嚴酷的自然環境、艱苦的工作條件,青海各族人民戰嚴寒、斗冰雪,挑戰荒漠戈壁、暴風狂沙,他們用“登高望遠、自信開放、團結奉獻、不懈奮斗”的新青海精神不斷凝聚力量,砥礪前行。

b7bc00a847d254b9dd9566a22b862628u1

  “新青海精神高地”主題教育展館展廳

  革命戰爭年代的紅軍,曾經在青海為中國革命做出了巨大犧牲,他們堅持革命、不畏艱險的英雄主義氣概和為黨和人民英勇獻身的精神,深深鐫刻在青海大地上;新中國成立初期,老一輩革命者和創業者在建設青藏公路、開發青海的過程中,形成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筑路精神;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全國一盤棋,大力協同,集體攻關,一大批科研人員胸懷強國夢想,甘當無名英雄,戰勝巨大挑戰,鑄造了被譽為“衛國長劍”“和平之盾”的“兩彈”,孕育誕生了“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攀登”的“兩彈一星”精神;改革開放以來,青海各族兒女在對這些偉大精神的傳承中又為青海這塊高天厚土上的全部精神賦予了更加嶄新的內涵,那就是 “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團結、特別能奉獻”的青藏高原精神、“人一之,我十之”的實干精神、“大愛同心、堅韌不拔、挑戰極限、感恩奮進”的玉樹抗震救災精神等。在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由這些精神匯聚形成的“新青海精神”不斷構筑起緊扣時代脈搏、反映時代精神、具有地域特點的青海精神高地,為改革發展注入人性的堅韌、進取的力量。

  登高望遠謀全局,自信開放破藩籬。時光流逝,空間變換,但揮之不去的是一代又一代青海各族人民的忠誠之魂、堅韌之魄、赤子之心。

  第二屆“追尋先烈足跡”短視頻征集展示活動自今年4月16日正式啟動以來,#追尋先烈足跡#微話題閱讀總量達7億,討論量增至9.7萬,各平臺視頻播放總量已突破42億次。活動最終將評選出50部機構推選優秀作品、50部個人創作優秀作品、50家優秀組織者。萬里征程,始于起步,追尋先烈足跡,還在等什么,快來參與吧!(環球網記者 鮑宇雁 實習記者 劉佳欣 王佳麗)

鸡鸡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