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全網打卡中國原子城 “追尋先烈足跡”線下走訪活動聚焦221基地
發布時間:2021-12-07 信息來源: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精神,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銘記英烈功勛,弘揚英烈精神,在中央網信辦網絡社會工作局、退役軍人事務部褒揚紀念司、國家文物局革命文物司、國家檔案局辦公室、共青團中央宣傳部聯合指導下,環球網開展第二屆“追尋先烈足跡”線下走訪活動。
偉大的事業產生偉大的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兩彈一星”精神激勵和鼓舞了幾代人,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6月23日~26日,在黨的百年華誕來臨之際,該活動青海站走進中核集團221基地,來到青海金銀灘以全網打卡紅色地標的方式,探尋我國第一個核武器研制基地,零距離感受大國底氣從“核”來的力量,進一步深入了解我國核工業在黨的領導下成長起來的紅色歷史和取得成就。這也是2021年中核集團“黨旗百年紅 中核新征程”建黨百年融媒體活動的第三站。
本次青海站活動由環球網、中核集團宣傳文化中心、核工業二二一離退休人員管理局以及青海網信辦、西寧市、海北州等有關單位聯合承辦。中央網信辦社會工作局、海北州有關負責同志,中核集團總法律顧問李朝暉以及集團公司有關部門和單位負責同志和專家出席活動。
此次活動為期4天,來自中紀委新聞傳播中心、人民日報海外版、央視軍事頻道、環球網、中國網、中國電力報、青海新聞網、青海網絡廣播電視臺、青海日報等媒體記者以及以史為鑒、一號哨位、民警劉小川、種花家的菌事兔等正能量骨干,通過與兩彈參建者座談交流,走進221基地舊址、原子城紀念館緬懷廳、檔案館,參觀主題展館以及觀看宣講等活動,從我國“硬核”底氣的開端中,深入挖掘核工業歷史資源、文化資源、紅色資源,共同感受“兩彈一星”精神的賡續和傳承。
截止到目前,#追尋先烈足跡#微博話題本次活動關注度超過1億,#追尋先烈足跡##大國底氣從核來#兩個話題兩上微博熱搜。
打卡紅色地標 大國底氣從核來
紅色資源是我們黨艱辛而輝煌奮斗歷程的見證,是最寶貴的精神財富。紅色血脈是中國共產黨政治本色的集中體現,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力量源泉。回望過往歷程,眺望前方征途,我們必須始終賡續紅色血脈,用黨的奮斗歷程和偉大成就鼓舞斗志、指引方向,用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堅定信念、凝聚力量,用黨的歷史經驗和實踐創造啟迪智慧、砥礪品格,繼往開來,開拓前進,把革命先烈流血犧牲打下的紅色江山守護好、建設好,努力創造不負革命先輩期望、無愧于歷史和人民的新業績。——習近平總書記2021年6月25日在主持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
中國核工業不僅是新聞宣傳的“富礦”,更是紅色資源的“富礦”。核工業是“兩彈一星”精神的源頭,二二一廠是“兩彈一星”精神的發源地之一。國營二二一廠,中國原子城,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的金銀灘,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第一顆氫彈均誕生于此。
半個多世紀前,無數頂尖科研專家、技術人員、干部職工、部隊指戰員,在這里頭頂藍天,腳踏荒原,開啟了我國核武器研制的傳奇之路。如今,昔日守衛森嚴的禁地,早已揭開神秘的面紗。
現在,二二一廠舊址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創造“兩彈一星”輝煌成就的重要見證,銘記了我國核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弱到強的卓絕歷程,為挺起民族脊梁和核工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與信仰對話:橫跨66年時空傳承精神
6月23日,在“追尋先烈足跡 走進新中核”線下走訪活動座談環節,二二一局黨委書記、局長戈曉海以及親身經歷過“兩彈”研制的原二二一廠四位功臣們與媒體記者們座談交流,他們通過生動感人且富有激情的講解,把媒體記者們重新帶回了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
“我母親病故了,但是也不能回來再見上一面。我父親得了癌癥,當時正值工作需要離不開,沒有回來陪伴,有一點遺憾。但是為了這個核事業不后悔。如果要再次選擇的話,我還是要選擇這項事業。”原二二一廠一廠二分區黨委副書記、“兩彈一星”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黨支部書記陳福良老先生的講話讓現場所有人感動不已。
“年輕人志在四方,應該到國家需要的地方、到最艱苦的地方去。”“黨的號召就是我的志愿。”“原子彈爆炸后,我們還不知道我們干的就是原子彈。”據原核二二一廠二分廠質檢科長、上海“兩彈一星”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負責人許震貴和原核二二一廠職工醫院主任醫師、上海“兩彈一星”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黨支部委員謝仲銓介紹,大家就是帶著這樣的信念,在退休安置回來后,繼續“兩彈一星”精神、核工業精神的賡續與傳承。“今天的中國核工業人,正在加快向世界核工業強國邁進。”原二二一廠二分廠車間主任,高級工程師劉兆民說。
感受幸福生活:祖國不會忘記
221基地是中國人鑄造奇跡的地方,也是中國人夢想實現的地方。如今,曾在這里奮斗過的核工業人被安置到全國27個省份的532個縣市,這些老同志帶著自己的“二二一故事”,帶著深深烙印在身上的“兩彈一星”精神,依然在祖國各地發光發熱。為讓老同志安享晚年,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關心解決好二二一廠離退休人員的生活,大力宣傳二二一廠所作的貢獻。前不久,新華社、人民日報等中央主流媒體還對這項工作進行了深度報道。
6月23日下午,在座談交流后,媒體記者們來到了位于青海省西寧市城東區大眾街道康西社區的221紅立方微綜合體,參加“兩彈一星”精神紀念館揭牌儀式,走進這些老同志的生活區,感受他們的幸福生活。
中核二二一“兩彈一星”精神紀念館暨城東區大眾街街道康西社區221紅立方微綜合體占地面積600余平方米,小區居民3260人、黨員186人,由中核集團“兩彈一星”精神展館和紅立方微綜合體組成,進一步調動二二一廠離退休老干部、老黨員以及小區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積極性,激活小區內生服務力量,建設和諧宜居、富有活力、現代美麗的新社區。
據了解,為了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批示精神,在中核集團黨組領導下,二二一局對西寧、合肥、淄博等集中安置點的1555套房屋修繕和“三供一業”項目改造已全部完工,老同志幸福感、獲得感得到極大提升。對在其他地方分散安置的,通過精心組織,采取自行維修加補助的方式,也即將完成房屋維修工作。此外,二二一局還先后在221老同志集中安置的西寧、北京、上海、淄博、合肥建立中核221“兩彈一星”精神紀念館,開展“兩彈一星”精神巡回展,目的就是凝聚老同志傳承和弘揚“兩彈一星”精神的磅礴力量。
走進核基地:重溫激情歲月
6月24日至25日,“追尋先烈足跡 走進新中核”線下走訪活動來到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西海鎮,走進原子城紀念園緬懷廳,緬懷曾為“兩彈一星”研制獻身的功臣,默哀,三鞠躬,敬獻菊花。
隨后,媒體記者們在“兩彈一星”理想信念教育學院聆聽了“兩彈一星”精神永放光芒宣講報告,報告宣講分“人間正道是滄桑”、“愿得此生長報國”、“許身國威壯山河”、“茍利國家生死以”和“直掛云帆濟滄海”五大篇章,先烈們感人的故事,讓在坐的記者們激動不已……
蒙蒙細雨中,行走在六月的金銀灘草原,讓媒體記者們感觸頗多,大家紛紛表示,在這里,不僅能想到《在那遙遠的地方》,還能想起王淦昌、彭桓武、郭永懷、鄧稼先、于敏、朱光亞、周光召、陳能寬等“兩彈一星”這些先烈的名字,久久回響在耳邊……
“這是一場別開生面的信仰對話!”大家紛紛表示,“今天我們相聚在這里,說到底其實做的都是同一件事,就是為了傳承和弘揚中國共產黨的精神譜系,賡續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血脈,在新征程上繼續踐行初心和使命。”
一位叫洪源的正能量骨干表示,“非常珍惜這一次參觀221基地的機會,受益匪淺。能夠聽到老一輩核工業人不畏艱險,積極進取,完成兩彈的經歷,讓我大受鼓舞,深感老一輩核工業精神的寶貴。”
報告會后,媒體記者們走進221基地一分廠、六分廠、上星站和海北州檔案館。二二一基地,自然條件惡劣,海拔3050米至3690米,紫外線強,高寒缺氧,氧氣含量比平原少了近1/3,年平均氣溫低于零攝氏度,空氣干燥,氣壓低,水燒到80攝氏度就沸騰,一年有八九個月要穿棉衣,春秋兩季時有大風沙和沙塵暴。
221基地初期的創業者們,在這樣艱苦的環境里,懷著“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的家國情懷和高貴品質,在金銀灘草原上用青春、熱血和聰明才智譜寫了一部“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登攀”的壯麗史詩。
1958年10月,國家將221基地列為絕密級保密單位。特殊的性質、特殊的任務、特殊的環境決定了221基地從建設初期開始,就有著最嚴格的保密制度和保密紀律。進入基地的員工都要進行保密教育、保密宣誓。
1994年6月15日,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制基地圓滿移交給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利用,二二一廠移交工作全部結束。自此,221基地走進歷史,成為世界上第一個主動退役并化劍為犁的核武器研制基地。
1995年5月15日,新華社向全世界宣布:“我國第一個核武器研制基地已全面退役。這個基地位于青海省,曾為我國研制第一顆原子彈和氫彈作出歷史性貢獻。這個基地環境的整治,符合國家有關環保法規的要求,并已通過國家驗收。目前基地原址已移交地方政府安排利用。”
2021年6月25日下午,央視軍事聯合學習強國、中國退役軍人視頻號、央視頻、B站、微博等走進青海金銀灘221基地進行直播,尋找“兩彈一星”精神的力量密碼,當天全網關注度超百萬。
不少網民留言表示,221基地了不起!通過觀看進一步感受到了現在的幸福生活得來不易。這里是中國的脊梁,向老一輩核工業人致敬!我們新一代青年人應該接過先輩手中的旗幟,繼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