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e id="x1dnd"><video id="x1dnd"></video></cite>
<cite id="x1dnd"><video id="x1dnd"></video></cite><var id="x1dnd"><video id="x1dnd"><listing id="x1dnd"></listing></video></var>
<var id="x1dnd"></var>
<var id="x1dnd"></var>
<cite id="x1dnd"></cite>
<ins id="x1dnd"><noframes id="x1dnd">
<cite id="x1dnd"></cite>
<menuitem id="x1dnd"></menuitem>
<var id="x1dnd"></var>
<cite id="x1dnd"><video id="x1dnd"></video></cite><var id="x1dnd"><video id="x1dnd"><thead id="x1dnd"></thead></video></var>
<var id="x1dnd"></var>
<menuitem id="x1dnd"><i id="x1dnd"></i></menuitem>
<var id="x1dnd"></var>
<cite id="x1dnd"><video id="x1dnd"><thead id="x1dnd"></thead></video></cite>
<var id="x1dnd"></var>
<menuitem id="x1dnd"></menuitem>
<var id="x1dnd"></var><menuitem id="x1dnd"><video id="x1dnd"><menuitem id="x1dnd"></menuitem></video></menuitem>

中國電力報:金銀灘草原成就“兩彈”事業

發布時間:2021-12-07 信息來源:

  金銀灘草原成就“兩彈”事業

  ——探秘我國第一個核武器研制基地221基地

  海北藏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東北隅、青海省東北部,因位于我國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北岸而得名。五十多年前,在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美麗的金銀灘草原上,我國第一個核武器研制基地——221基地拔地而起,成就了偉大的“兩彈”事業,為我國國防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第一顆氫彈首爆成功,打破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核訛詐,中華民族從此挺直了脊梁;在這里,以王淦昌、郭永懷、鄧稼先、彭桓武為代表的科學家和一大批優秀科技人才、普通工人,用他們的智慧、青春、熱血乃至生命,鑄就了偉大的“兩彈一星”精神,激勵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核工業人。

  近日,在“追尋先烈足跡 走進新中核”活動中,記者來到我國第一個核武器研制基地,透過現存的廠址以及一張張老照片,感悟先輩們在此奮斗的故事。

  聽黨號召 無私奉獻上高原

  從西寧市驅車約兩小時即可抵達位于海北藏族自治州境內的221基地。行車途中,不斷攀升的海拔以及不斷下降的溫度,不禁讓人回想起當年在此會戰人員的艱辛。

  時間軸回到1958年,當年1月,負責核工業建設和核武器研制工作的三機部(1958年2月改為二機部)黨組決定設立九局,主管核武器研制、生產和基本建設。九局成立之初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進行221工程的選址。經過聯合選址小組在全國各地進行廠址勘察后,最后選定青海省海晏縣金銀灘為核武器研制基地;同年7月,青海省海晏縣金銀灘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即221基地)正式開工建設。

  鑒于221基地建設工程浩大,短期建成投產不太現實,1958年7月,九局率先在北京海淀區花園路開工建設了一個過渡性機構(即北京第九研究所),并決定待221基地建成后,再由北京搬遷到青海。

  1962年12月,九所第一批技術人員和部分科研儀器設備向二二一廠轉移。1963年3月起,在221基地具備了科研、生產、生活的基本條件之后,九所大部分科研人員毅然放棄首都的優越環境,遷往青海221基地,在百里金銀灘草原上開始了彪炳史冊的“草原大會戰”。

  1963~1967年,從全國選調的萬余名科學家、工程技術人員和優秀工人,匯聚到221基地,在海拔3000米多、年平均氣溫零下2攝氏度、高寒缺氧的艱苦環境下,艱苦創業、忘我工作、無私奉獻、大力協同、勇攀科技高峰,于1964年10月16日成功爆炸了我國第一顆原子彈、于1967年6月17日成功爆炸了我國第一顆氫彈,壯了國威、軍威。

  核工業二二一離退休人員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兩彈一星”偉業,是中國人民在攀登現代科技高峰的征途中創造的非凡的人間奇跡,是新中國建設成就的重要象征,是中華民族的榮耀與驕傲,也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勇攀科技高峰的空前壯舉,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志氣,振奮了中華民族的精神,為增強我國的科技實力特別是國防實力,奠定我國在國際舞臺上的重要地位,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

  嚴守紀律 保密工作一生牢記

  221基地分為甲乙兩區,甲區為管理科研、生產中心,乙區為生活區。建有18個廠區,其中14個生產區、4個生活福利區,建筑面積56.4萬平方米,其中廠房33.3萬平方米,鐵路線38.9千米,道路75千米,現有總指揮部大樓、圖書科技館、科技檔案館、將軍樓、地下指揮中心、一分廠、二分廠、三分廠、四分廠、火車站、加油站、哨所等重點文物保護點22處。

  在參觀過程中,一處名為“上星站”的地理位置引起了記者關注。經隨行的工作人員介紹,這里其實就是一個極為簡單的火車站,30米長的站臺上除了幾條用于吊裝的拱梁外沒有任何建筑。上世紀60年代,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在二分廠組裝完畢后,就是在這里,通過零次專列運往新疆羅布泊。

  然而,由于保密的原因,這樣一座小型火車站,在彼時的221基地卻是鮮為人知。而這也映射了221基地“保密就是保生命”的主題。

  據介紹,1958年10月,中央軍委、公安部等有關部委將221基地列為絕密級保密單位。特殊的性質、特殊的任務、特殊的環境決定了221基地從建設初期開始,就有著最嚴格的保密制度和保密紀律。進入基地的員工都要進行保密教育、保密宣誓。

  曾經參加221基地建設的王興善回想當年的場景時表示,在青海草原上有一件難忘的事情,就是要接受嚴格的保密教育,單位的名稱和通信地址都是用信箱代號,而且經常更換廠名,如“青海礦區”“國營綜合機械廠”等。所以,職工的家人和親戚朋友根本就不知道我們在什么地方、在哪個單位工作,尤其是一些工程技術人員和科學家基本就與家人中斷了聯系。

  二二一廠最后一任廠長王菁珩也曾回憶道:“1990年11月17日,第一批集中安置淄博的人員準備撤離。在離廠之前,廠里給他們上了最后一堂‘保密課’。我們再三叮囑離廠職工,保密工作仍是我們一生中永遠要牢記的,不該說的不說。”

  化劍為犁 “兩彈一星”精神

  在完成“兩彈”爆炸任務后,1987年6月,黨中央決定將我國第一個核武器研制基地撤點銷號,同時對221基地進行退役治理。

  1994年6月15日, 221基地移交接收儀式在海北藏族自治州舉行,至此,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制基地圓滿移交給了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利用,二二一廠移交工作全部結束。221基地也從此走進歷史,成為世界上第一個主動退役并化劍為犁的核武器研制基地。

  對此,上述負責人表示,221基地30多年的發展歷程,是在黨的領導下譜寫的一部壯國威、震世界的輝煌史,是一部艱苦奮斗、愛國奉獻、團結協作、自立創新、勇攀高峰的創業史。221基地三十多年的奮斗開創了前無古人的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三十多年來,221基地共有160多項科研成果,獲得國家、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和國家發明獎。原子彈、氫彈的突破及武器化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如今,221基地已經被開發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在記者參觀當天,雖然天空下著小雨,但仍有各地的游客來此參觀,通過斑駁的墻面,感受當年的壯舉。

  據介紹,原子城(原二二一廠舊址)孕育了偉大的“兩彈一星”精神,是黨員干部群眾了解歷史文化、增強愛國情感、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陣地,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國防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鮮活教材,是舉國體制的成功。隨著2009年青海原子城紀念館的規劃建成,也使原子城紅色旅游成為青海全省旅游的“金名片”。據統計,每年慕名到原子城參觀接受教育、緬懷歷史的全國各地公眾達50萬人次,尤其是原子城紀念館建成以來累計接待游客逾310萬人次。

鸡鸡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