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e id="x1dnd"><video id="x1dnd"></video></cite>
<cite id="x1dnd"><video id="x1dnd"></video></cite><var id="x1dnd"><video id="x1dnd"><listing id="x1dnd"></listing></video></var>
<var id="x1dnd"></var>
<var id="x1dnd"></var>
<cite id="x1dnd"></cite>
<ins id="x1dnd"><noframes id="x1dnd">
<cite id="x1dnd"></cite>
<menuitem id="x1dnd"></menuitem>
<var id="x1dnd"></var>
<cite id="x1dnd"><video id="x1dnd"></video></cite><var id="x1dnd"><video id="x1dnd"><thead id="x1dnd"></thead></video></var>
<var id="x1dnd"></var>
<menuitem id="x1dnd"><i id="x1dnd"></i></menuitem>
<var id="x1dnd"></var>
<cite id="x1dnd"><video id="x1dnd"><thead id="x1dnd"></thead></video></cite>
<var id="x1dnd"></var>
<menuitem id="x1dnd"></menuitem>
<var id="x1dnd"></var><menuitem id="x1dnd"><video id="x1dnd"><menuitem id="x1dnd"></menuitem></video></menuitem>

黨員故事丨王振東:元件研發戰線上的開路先鋒

發布時間:2021-08-23 信息來源:

  

  黨員名片

  

  王振東,1978年7月出生,吉林榆樹人,200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堆工所反應堆材料及輻照性能研究室職工,長期從事特種元件研發和相關技術研究工作。2012年獲國防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中核集團科學技術獎一等獎;2018年獲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科學技術一等獎;2020年獲中核集團科學技術獎一等獎;2021年被評為中核集團優秀共產黨員。

  “如果我做的元件能早日實現工程應用,付出再多的苦和累都是值得的。”這是原子能院反應堆工程技術研究所王振東常說的一句話。為了實現心中的這個目標,他一直在努力奮斗。從實驗室研發到技術攻關,再到批量化制造,十多年來,王振東把自己的全部身心都獻給了元件研究事業,始終如一。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在“七一”這個特殊的日子里,王振東在慶祝黨的生日的同時,也迎來了自己的生日。“很榮幸和黨的生日是同一天,這可能注定我是要為黨工作的。”這個美好的巧合一直縈繞在王振東的心中,暗暗激勵著他心無旁騖地工作。

  

  全心投入 只為掌握核心技術

  自2002年參加工作以來,王振東一直在反應堆材料及輻照性能研究室(簡稱24室)從事特種元件的研發和相關技術研究。受到徐銤院士堅守快堆“一生只干一件事”的精神鼓舞,他始終把“認認真真做事,踏踏實實做人”作為自己的座右銘。

  剛來院里的時候,王振東就參與到發電元件的研發工作中,那時候的科研條件用“一窮二白”形容并不為過:安裝工具都是手工做的;有些材料只能用來分析成分和性能測試,還要考慮反復使用;進城做實驗要坐上兩個多小時的公交車……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王振東成功拿到了元件關鍵材料的第一手性能數據。

  隨著院科研條件的不斷改善,以及個人的快速成長,王振東逐步承擔起越來越重要的任務,開始全面負責發電元件的工程化技術研究。

  發電元件是一個結構復雜、密集度和精度要求極高的器件,關鍵技術有數十項,工序超過幾百道,焊縫有好幾十條。為了使這樣一種特種元件實現國產自主可控,王振東幾乎把全部精力都投入了進去。從最初元件圖紙的繪制,到材料性能測試,再到部件加工和元件整體組裝集成,王振東深入到元件研究過程的每一個環節,對于元件中包含的一百多個零件,他幾乎能隨口說出其中任何一個的尺寸。

  元件制造最大的難點,在于其所包含的好幾十道焊縫必須全部保證其密封性,并且一次焊接成功率要達到百分之百。這意味著王振東和團隊要對每一道焊縫進行工藝評定,確保滿足要求。但有些部件的焊接難度非常大,受到多種因素制約:焊縫分布密集,相鄰焊縫的質量極易受到影響,如果焊接能量小,密封性很難保證,如果能量過大,對于導熱又提出很高的要求,工藝窗口極小。為此,王振東與團隊組織國內頂尖專家、項目總工、生產單位等進行多次技術討論。這期間,王振東不但負責組織協調,還深入參與焊接工藝研究、結果分析和工裝設計等工作。經過多年的技術攻關,他和團隊終于打通了元件整個制造工藝路線,解決了元件制備過程中的關鍵技術難點,掌握了核心制造技術,實現了發電元件從實驗室研發到批量化生產的重要轉型!他們的工作成果不僅使工藝得到了固化,編制了百余份工藝規程和技術規格書,還大大縮短了元件制備周期,提高了其制備精度和質量。

  發電元件制造技術剛剛攻克,王振東和團隊還沒來得及歇口氣,緊接著又接到了一項國家重大任務。王振東和團隊義無反顧,承擔起了這個艱巨的任務。

  為了滿足元件生產進度要求,許多承擔長周期加工工藝的新設備需提前投入使用,然而新廠房并不具備進場條件。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王振東翻看了大量相關書籍和資料,請教施工單位專業人員,與設備廠家溝通確定建筑結構,親手測量、畫圖……愣是在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內完成了臨時廠房的設計方案,儼然“變身”為一位專業的建筑工程技術人員。雖然時間很緊,但是廠房內每個設備預留電纜的位置與實際安裝位置都不超過20厘米!如此嚴謹細致的設計,讓施工人員都贊不絕口。

  在施工單位的共同努力下,王振東和團隊在兩個月內完成了廠房的建造。設備很快投入使用,為元件關鍵生產工藝的進行贏得了寶貴時間。

  

  開拓創新 努力實現技術自主可控

  要做到技術自主可控,轉變思想、開拓創新是必經之路。

  發電元件中最關鍵的部件由直徑幾十毫米的棒料加工而成,去除量超過90%。常規的機械加工方法幾乎無法達到精度和技術要求,成品率和加工周期更是無法保證。

  為了解決這一難題,王振東和團隊通過細致分析材料特性和加工方法,詳細調研國內研究現狀,創新性地對本用于材料表面整形的電化學加工方法進行了改進和移植,在國內首次將其運用于棒料的去量加工,成功替代了傳統車削加工,實現了無應力去量加工。同時,他們與合作單位一起,歷時三年多,經過無數次的試驗和改進,最終研發和制造出加工設備,獲得了理想的工藝參數,成功應用于元件生產中,生產效率和精度都得到了非常大的提高。

  不僅如此,大厚度部件線切割加工技術,深孔珩磨精密加工技術……元件研發中幾乎每一項技術都是從傳統加工方法中“移植”過來、經過設備改造和技術改進后應用成功的。“如果一味拘泥于傳統思想,是不會獲得這些成果的。”王振東如是說。

  “頭腦靈活,思維開闊,經驗豐富”是24室同事們對王振東的評價。常言道,心靈才能手巧。憑借著多年從事具體科研工作的歷練,以及大量生產經驗加持,王振東練就了超越常人的動手能力:相同條件下,別人需要十幾分鐘安裝的元件定位件,他只需一兩分鐘就能完成;超過一百個零部件組成的元件,組裝集成他可以做到信手拈來。憑借著一雙巧手,王振東將設備和工具一次次進行技術改進,大膽嘗試,成功得到應用,為元件生產提供了強有力的保證。

  不善言辭 有股拼勁兒的“王總”

  王振東平日里是個話不多的人,但干起活兒來有股子拼勁。發電元件研發之初,實驗設備嚴重匱乏,有個關鍵部件需要電化學拋光,但當時沒有適合的實驗裝置。如果找外協單位,不僅制造周期長,費用還高。于是王振東決定自己來做。從裝置的設計、組裝,到最后的拋光工藝研究都是他親自操刀。由于時間緊,裝置建成后,為了獲得最優的拋光參數,王振東在實驗室里一干就是七天:對各種溶液配方、電參數進行匹配實驗和結果對比分析,最終獲得滿意結果。完成了這一切,他在家里整整躺了一天。

  “平常時刻看得出來,關鍵時刻站得出來,危急關頭豁得出來。”是習總書記對廣大黨員的寄語,這在王振東身上得到了充分體現——身體力行踐行著共產黨員的使命與擔當。

  當年項目最吃緊的時候,王振東一面負責元件的制造,一面還作為值班長參與試驗運行工作:晚上記錄數據、進行設備操作,第二天還要繼續工作;主動承擔起除夕夜的試驗運行任務……那段時間,由于工作強度過大,他先后三次住進了醫院。即便如此,每次一出院,他就立刻投入到工作中。“別看他很瘦,能量還是挺大的。”同事們都這樣評價他。正是這種親歷親為、不辭辛苦的精神,感染和帶動大家勁兒往一處使,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關。

  大家都親切地叫他“王總”,有他在,大家就踏實。“‘王總’很隨和,和他工作完全沒有壓力,像個老大哥,凡事只要找到他,都會第一時間幫你解決。”“他能夠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識、經驗,帶領全組人員明確科研目標,運用科學的方式方法,有效完成科研任務。”提到王振東,同事們的語氣中不乏敬佩。

  一本本獲獎證書、一個個發明專利、一項項空白的填補,無不見證著王振東及團隊的努力和付出。但成績和榮譽的取得,絲毫沒有放慢王振東和團隊前行的腳步,他們正在擼起袖子繼續研發新型發電元件,為我國在該領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技術和自主選擇方案。

  (原子能院)

鸡鸡草